数据库连接出错:UPDATE qiboj_article SET hits=hits+1,lastview='1734797917' WHERE aid='1028'

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hdm0160289'@'121.41.98.237' for table 'qiboj_article'
1142 儿童体格发育技术规范 - 生长发育 - 儿童保健网 --- http://ertongbaojian.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顶部

TOP

儿童体格发育技术规范
2013-06-03 22:29: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7392次 评论:0

儿童体格发育
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客观重要指标之一。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kg(2.5-4kg)。生后1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大约减少原来体重的士3%-9%,一般于生后7-10 天内恢复到出生的体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前半年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每月增长600-800g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300-500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满2岁时增至出生体重的4倍(12kg),2-12岁平均每年增长2kg。不同年龄阶段的体重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6个月龄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龄   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6)×0.3(kg)
   2-12岁    体重(kg)=年龄(岁)×2(kg)+8(kg)
  10岁以前,男孩较女孩子为重,12-14岁女孩体重超过男孩。在14-16岁时男孩体重又可超过女孩。
 
身长(身高)
身长代表头部、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小儿检测时用仰卧位,故称身长,3岁以上者多为立体,故称身高。足月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46-53cm),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cm;1周岁为75cm;2周岁长约85cm,2-12岁平均每年增长5cm,推算公式为:身高=年龄×7+70
 
上、下部量
从头顶到趾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从趾骨联合上缘至足底为下部量。上部量的增长与脊柱有关,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发育有关。上部量和下部量也反应映躯体与四肢的比例,在判断体型和某些疾病,如对内分泌疾病与某些遗传病等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坐  高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与身高的比例可间接反映肢体与躯干的比例,临床应用较为方便。出生时坐高占身长66%。4岁时占身高的60%。6-7岁时小于60%。
 
头  围
自眉弓上缘经枕骨外隆最高点绕头脑1周的围度即头围。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生后6个月增加约8-10cm:1岁时头围增加约12cm,平均为46cm;2岁时增加2cm,达48cm;以5岁时头围为50cm左右;15岁时约为53-54cm,与成人相近。大脑发育不全时常呈头小畸形;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及佝偻病后遗症。
 
胸  围
经胸部乳头下缘和两肩胛下角水平绕体1周的围度为胸围。胸围代表胸廓与肺的发育.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为3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周岁数减速1。
 
上臂围
上臂围包括上臂的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综合测量,可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在无条件称体重量身高的地区。可用测量上臂围筛查营养不良。1-5岁小儿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过剩,12.5-13.5cm为营养中等,低于12.5cm为营养不良。
 
骨骼和牙的发育
1、颅骨的发育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大小约1.5-2cm,在出生后数月随着头围增大而稍变大,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多数在1-1.5岁闭合。后囟是两块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一般在生后6-8周闭合,颅骨骨缝在出生时稍分开,至3-4个月时闭合。
囟门与骨缝的闭合反应颅骨的骨化过程,前囟门在生后4个月内闭合为早闭,常见于头小畸形;前囟闭合迟于1岁半为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或克汀病。
2、脊柱的发育
脊柱是躯体的主要支架,生后第1年,脊柱的生长比四肢快,以后四肢的增长快于脊柱。生后2-3个月时,小儿会抬头时出现第1个弯曲即颈部的脊柱前凸;6个月会坐时,出现么2个弯曲即胸部脊柱后凸,1周岁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出现第3个弯曲腰部脊柱前突。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生理弯曲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活支时能减少胸部震动。
3、骨化中心的发育
 正常小儿骨化中心按年龄出现,并按年龄融合。通过X线检查身体各部的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及骨骺部融合的情况,可测量骨骼的发育年龄。骨龄反映小儿发育成熟度,在临床判断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腕部是骨龄检查常选的部位。正常小儿于出生5-6个月出现头骨及钩骨,2-3岁出现三角骨,4-6岁出现月骨及大、小多角骨。桡骨远端的成骨中心于6-7个月时出现,尺骨远端的到6-8岁时才出现。9-13岁出现豆状骨,腕部骨化中心出齐的数目为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其岁数加1。
出生后4个月内,腕骨骨化中心尚未现,而股骨远端骨化中心在出生时已形成。如怀疑小婴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可检查此骨化中心进行鉴别诊断。
4、牙齿的发育
小儿出生时无牙,牙孢隐在颌骨中,被牙龈遮盖,出生时已骨化。牙齿有乳牙和恒牙两种。一般乳牙在5-6个月开始萌出,迟者可到10-12个月。正常婴儿在1周岁未有6-8个乳牙,2-2.5岁时乳牙全部出齐,共20个。恒牙(即磨牙)在6岁左右开始第一颗。7-12岁恒牙长出的先后替换同位乳牙;12岁左右出现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智齿),也有终身不出者。恒牙共32个,一般20-30岁出齐。
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体格发育评价包括体格的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及身体匀称度三个方面。
【常用指标和参数】
(1)常驻用指标
 常用指标为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和上臂围。有时为了判断营养状况及骨骼发育,还要测量皮下脂肪,上、下部量及指距。
(2)常用参数
①年龄别体重:用于评价个体或群体的营养及发育状况。它对近期营养状况变化较敏感。
②年龄别身高:适用于远期营养状况的监测,身高的变化在短期内不易被观察到,如果身高增长速度明显落后,反映慢性营养不足或长期营养不足而造成的生长迟缓。
③ 身高别体重;即每厘米身高的标准体重,是判断近期营养状况的常用参数应用这个指标可避免对瘦高和矮胖体型的错误判断;对实际年龄不同儿童,也可用以判断其营养状况。
【评价方法】 
(1)单顶指标评价
常用体重、身高、上臂围指标进行评价。
①均值离差法:以均值(x)为基值,以标准差(s)为离散值x±Is包含68.3%的总体,x±2s包含95.4%,x±3s包含总体的99.7%.根据离差范围的不同分成三等、五等或六等级进行评价
②百分位数评价法:百分位数法就是把一组变量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开并计算出某百分位的相应数值,通常以第3,10,25,50,75,90,97七个百分位数(P)来表示。P3代表么3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从P3到P97包括全部样本的95%,P50为中心数。当变量值的分布呈非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比离差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2)多项指标综合评价
①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法: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常用WHO推荐的“年龄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小儿的营养状况,既可反应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又可同时反应出远期营养状况。此评价法可以对小儿的营养状况和体型作出判断,也可进行纵向观察,是一种较合理的体格评价方法。
②相关评价法:是将体重、身高、胸围、上臂围等到多项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小儿休格发育的综合评价。
③生长指数评价法:是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用数学公式将几项有关体格发育的指标联系起来判断体格发育、营养状况、体型和体质。
(3)纵向评价法
纵向评价法是通过定期、连续的身高、体重的测量,以观察、分析身高、体重的增长情况和增长速度,目前常用生长发育图根据性别、各年龄组正常儿童横剖面的体格生长(体重或身高)调查资料标记在身高、体重图上制成参考曲线,作为评价儿童生长的标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如何训练儿童抬头和翻身 下一篇 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咨询中心 在线提问 专家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