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UPDATE qiboj_article SET hits=hits+1,lastview='1714988277' WHERE aid='949'

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hdm0160289'@'121.41.98.237' for table 'qiboj_article'
1142 漫话儿童多动症 - 心理问题 - 儿童保健网 --- http://ertongbaojian.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顶部

TOP

漫话儿童多动症
2012-11-15 21:36:10 来源: 作者: 【 】 浏览:3581次 评论:0
小儿多动症,医学上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又是一种“时髦”的疾病,已引起儿科医生几十年的经久不息的兴趣。因为此病危害性大,波及面广,也引起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多动症不只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而且还影响人际交流、情绪、学校适应性等诸多方面,无数的研究证实多动症使得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下降,如不及时治疗,这种不良影响将长期存在,后患无穷。
首先应当明确它是一种病,这个病不是以发烧、咳嗽等症状体征表现出来,而是以行为症状显示其特点;其次,它是一种慢性病,所谓慢性,是指该病可始于幼儿,持续至成人。
70%-80%的多动儿童其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期和成人期,青少年期多动已不明显,而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导致明显的学习成绩低下,并由于青春期发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亲子冲突、攻击、违抗更明显,易发展为品行障碍、药物或酒精滥用、青少年违法等。到了成人期,则以注意缺陷、情绪冲动表现明显,有就业问题或职业不理想,人际关系差,易发生安全事故(如车祸),物质滥用,甚至出现赌博、反社会人格、违法等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活动过度、注意力障碍两大症状。在不同的患儿,症状的轻重可能有所不一,或只以某一症状为主。
1、活动过度
多动是患有多动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即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要高,特别是在需要***或需要有秩序的场合更为突出,如在教室上课,在家里做家庭作业,在公共场合等,并且往往发生在不止一个场合。患儿的表现包括小动作多,上课时总是停不下来,做作业时也是这里摸一下那里动一下,并因此常常被老师批评或父母责骂。在家里,常常翻箱倒柜,蹦蹦跳跳,不得安宁。此外,患儿的语言也会增多,爱插嘴,很难静下来听别人讲话。
2、注意力障碍
这是患有多动症儿童的另一突出症状。患儿的注意力很难维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如此。患儿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有选择地注意某件事情,而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上课时,有一点响动便会循声而去,做作业时也极其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由于容易分心,患儿对学习任务往往粗心大意,犯一些简单的错误,并且常常不能记住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成绩下降。
小儿多动症的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障碍是多动症的一个核心症状,那么,不同年龄儿童的注意力能坚持多久呢?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儿童,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在家做作业不盯着就分心起来,东摸摸,西弄弄,而对有趣的电视节目、书刊、新奇的游戏等则会全神贯注,甚至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这常常引起家长的嘀咕,这孩子能把看电视、玩游戏的劲头用在学习上就好了。这种愿望能办到吗?
先让我们来看看注意力是什么回事。人的注意力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注意,它需要意志和毅力,即要“费劲”地把精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另一种是被动注意,它是事物自身的特点吸引了人的注意力,于是可以随意地,不费劲地把注意力转移和集中到这些事物上。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是不随意的,哪些形象、生动和新奇的事物,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和心理活动。随着儿童经验的积累,兴趣的产生,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才逐渐发展到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注意。我们常说的注意力指的是主动注意。
心理学家观察、研究后认为: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延长,5~6岁,儿童主动注意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学习是要“费劲”的,要靠主动注意,而看电视、玩新奇的游戏是不需要“费劲”的,主要是被动注意起作用,所以能“坚持”很久。由此,儿童被家长逼着连续2~3个小时不间断地做作业,其“费劲”、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它效果不理想也就很明显了。
学习差不能与多动症划等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多动症逐渐有了一些了解,一些学习差和顽皮的孩子被老师或家长给戴上了多动症的帽子,在儿童保健门诊医生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学习差,就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否则学习没问题。不只一个家长认为孩子没了多动问题,学习问题也就解决了,父母常常认为导致孩子学习差的原因只有一个——多动症。
事实是这样吗?由于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而引起的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的孩子应与单纯多动症的孩子相鉴别。孩子本身能力低,可以导致学习困难和成绩差;语言障碍可以导致学习差;理解障碍和认知障碍也可以导致学习差。对于这类孩子,要针对他的能力而制定相应目标,给与适当期望,在学习上不攀比,不要按正常孩子的能力去要求他们,否则会导致一些精神行为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出现。
多动症的孩子可以伴有学习困难,但它不是学习困难的唯一原因。所以我们不要把学习差和顽皮的孩子都戴上多动症的帽子,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同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表现时,带孩子到医院去,让儿科医生对孩子进行一次多维度的评估,找出您的孩子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医生会帮助和指导你去如何应对的。
多动症的孩子也有优势
由于多动症儿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差等种种问题的存在,家长往往倍感疲惫,有的甚至暗自抱怨怎么会摊上这样一个孩子;孩子自身也出现了自卑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值得提出的是我们不应只关注多动症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其实这类孩子有着精力充沛、热情、好动、喜交际等个性特征,成年后适宜从事销售、文体艺术、软件设计、股票经营等工作,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门诊中我们就曾碰到一位多动症患儿的父亲,他很乐观,说自己就是多动症,现在也过得很好,白领阶层,外地来上海,生活美满,再一追问,原来他是某品牌的区域销售总代理。因此,患儿及家长,特别是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旦诊断了ADHD就悲观、失望,要认识到孩子的优势及长处。在这一方面,教育界一些老师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善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多动症患儿的家长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不治疗患儿的“动”和“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好转。国外几十年的资料表明,不治疗的危害是严重的,如吸毒、车祸、物质滥用等。
可喜的是,多动症并非不治之症,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 ADHD儿童治疗有效,如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提高、人际关系改善等。药物(兴奋剂如利他林)和行为治疗是国际公认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有效治疗,多动症的优势才能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怎样做好多动症孩子的父母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面对多动症的孩子,会经常不知所措,要做好多动症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在乎他的。父母应该学习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定的思维空间,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这不但有利于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2、适当期望,不攀比学习成绩,学会恰当的教养技巧。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耐心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他们的要求应一致,但不可要求过高,也不能像对正常孩子那样严格,更不要将他们与正常孩子相比;尽量忽略其破坏性行为;组织安排适当的活动,让其过多的精力有释放之地,对安静的行为和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控能力。
3、及早治疗,在医生的正确评估下,学习接受行为及药物治疗的方法,树立治疗信心。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应该了解多动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而为之,而是不由自主、无法控制的病态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也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大脑可能有病理性损伤的缘故,这种疾病有一定的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因素基础,病因也较复杂,因此在治疗上也不是短期痊愈的,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和矫治过程。
4、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要看到孩子的优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其尽可能地发挥才能。
5、调整好情绪,减少不良情绪的表达,增强体格锻炼,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症状特点,使孩子不怎么惹人喜欢,上课调皮捣蛋,不服老师管教,学习成绩又不好;下课喜欢招惹是非,与小伙伴的关系很紧张,做父母的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告状,弄得自己的心情也很糟糕,经常出现沮丧、怨恨、愧疚和后悔的情绪。父母应平心静气地对待老师和同学的告状,自己心情不好时不与孩子发生冲突,要学会合理的情感表达,家庭气氛尽量保持和谐,民主。父母应经常锻炼身体、定期旅游,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定和温暖的家庭生活空间。
父母小组的作用
在医院里,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会听到医生这样的建议:去参加父母小组吧,它会指导你如何去协助医生对孩子进行行为治疗的。那么父母小组在多动症治疗中起什么作用呢?
1、宣泄自己的情绪:多动症父母小组里的家长都有着相同(类似)行为问题的孩子,他们有共同语言,可以产生共鸣,能畅所欲言地进行沟通、互诉养育孩子的苦衷,淋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之处,同时分享成功的经验。
2、增进医患的沟通:父母小组可促进医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家长也可从医生那学会应对孩子的各种方法,学会怎样去发现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医生。通过医患的沟通,更有利于医生制定下一步的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动症的治疗获得更大的疗效。
3、行为矫正的贯穿:多动症的孩子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行为治疗的支持,父母小组是贯穿于整个行为治疗中的。父母要学会针对孩子的不同行为给予不同的应对方法,学会正确地面对孩子的问题,面对现实,在医生的指导下,矫正孩子各种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如作业拖拉、上课多动、生活自理差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动症孩子改善生活质量。
病例
我们来看下面两则病例:
病例一
女,7岁,上课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常常思想开小差,老师讲课的时候不注意听,结果上课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回家后常不知道应该做哪些作业和怎么做,碰到难题时不愿动脑筋。考试和做作业的时候常常粗心,把数字看错,漏做题。上学时总是忘带笔记本、铅笔,或者是忘带回家。成绩在班上排中下。家长诉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辅导功课,不陪读就无法完成作业,家长感觉非常吃力,孩子功课情况也没有改善,对自己心理方面也造成一定压力。家长对给孩子用药一直有顾虑,担心药物有副作用。今年年初家长参加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展的儿童多动症父母小组,听了专家的指导,与其他父母之间也有了一定的交流。在专家的指导下,家长开始给孩子用药,在家里也按照专家的建议给孩子进行行为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与之前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善,老师反映在上课时比以前认真多了,家长不用每天都陪读,孩子对自己也有了自信,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病例二
男,6岁,平时脾气急躁,易冲动,和小朋友关系不好,常欺负别人,没有什么好朋友。在家里也经常和父母顶嘴,父母让他做什么他都不做,就算自己做了错事也总认为是他人的错,并且性格敏感,易于生气。别人说话时他常打断,不分场合和时间。与人交往有严重问题。孩子自己也总觉得没有朋友,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平时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生活十分没劲。家长在参加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童多动症父母小组之后,在专家的指导下给孩子进行了社会沟通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和改善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几次训练下来,孩子自我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周围的一切都不再像从前那样没趣,和小朋友之间关系也有所改善。家长反映孩子的脾气变好了,不再总和父母对着干。周围邻居和亲戚也都说孩子能替别人着想了。
长期随访
多动症是一种比较顽固和持久的疾病状态,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善或治愈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父母、儿童要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家庭内部要经历沟通模式的转变,孩子要发生行为改变,父母要变更教育方式,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只有在长期随访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长期随访呢?长期随访是一个医学界的术语,它的意思是说病人在医院得到诊断以后,应在一个固定的医院接受固定的医生治疗,并且定期到这位医生那里检查,将最近的情况反馈给这位医生,以便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措施,对治疗不断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一般都在半年到一年以上。对多动症孩子进行长期随访,特别要强调选择一家固定的医院,一般来说,家长比较乐意选择儿科专业医院,这里的专家在多动症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要选择固定的医生。那么,这样的治疗就能保持一个连续性,医生也可能对孩子和家庭做到越来越熟悉,孩子也乐于和这样的医生合作和沟通。实际上,国外已有大量的对多动症儿童完整的长期随访的资料,有的甚至一直随访到成年,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都从中获得莫大的益处。
教师的作用
要对多动症的孩子进行全面的治疗,达到最大的改善,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胜过父母,有时教师的一句鼓励就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行为改变动力。此外,教师们一旦掌握了行为治疗的策略,在学校环境中实施的话,对多动症儿童的学习、交流和行为改善将会起到医生和父母所起不到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多动症孩子的特点,在教学上也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减少多动症孩子所在班的学生人数,由心理教育工作者针对其学习特点进行的辅导等等,甚至教师走进医院,与医生一起协作对多动症孩子的干预。医疗、教育、家庭三方面的紧密配合,避免歧视多动症的孩子,可以让这些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医教结合的重要性,对多动症儿童的医教结合干预模式正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建立,必将使千千万万的儿童从中受益。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无人眷顾的孩子 下一篇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咨询中心 在线提问 专家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