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UPDATE qiboj_article SET hits=hits+1,lastview='1734844450' WHERE aid='935'

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hdm0160289'@'121.41.98.237' for table 'qiboj_article'
114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常见疾病 - 儿童保健网 --- http://ertongbaojian.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顶部

TOP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012-10-31 22:32:05 来源: 作者: 【 】 浏览:2928次 评论: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实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患儿在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不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清除。
本病见于各年龄时期小儿,多见于1~5 岁小儿,男女发病数无差异,春季发病数较高。急性型患儿于发病前1~3 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亦偶见于免疫接种之后。大多数患儿发疹前无任何症状,部分可有发热。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少见皮肤出血斑和血肿。分布不均,通常以四肢为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常伴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少见,如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肝脾偶见轻度肿大,淋巴结不肿大。大约80%~90%的患儿于发病后1~6 个月内痊愈,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其中部分患者经正规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和一般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称为难治性ITP。病死率约为0.5%~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1.一般治疗 在急性出血期间以住院治疗为宜,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外伤,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糖皮质激素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常用泼尼松,剂量为每日1.5~2 mg/kg,分3 次口服。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地塞米松每日0.5~2 mg/kg,或甲基泼尼松龙每日20~30 mg/kg,静脉滴注,连用3 天,症状缓解后改口服泼尼松。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 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其主要作用是:①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血小板的作用;②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从而使血小板免受吞噬细胞破坏;③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抗体减少。单独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升血小板效果与激素相似,常用剂量为每日0.4~0.5 g/kg,连续5 天静脉滴注;或每次l 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 次;以后每3~4 周1 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4.血小板输注 因患儿血循环中含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输入血小板很快被破坏,故通常
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血小板被破坏。
5.抗-D免疫球蛋白(anti-D immunoglobulin) 又称抗Rh球蛋白,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作用是封闭网状内皮细胞的Fc受体。其升高血小板作用较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慢,但持续时间长。常用剂量为每日25~50 μg/kg,静脉注射,连用5 天为1 疗程。主要副作用是轻度溶血性输血反应和Coombs试验阳性。
6.脾切除 脾切除有效率约70%,适用于病程超过1 年,血小板持续<50×109/L(尤其是<20×109/L),有较严重的出血症状,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者,手术宜在6 岁以后进行。10 岁以内发病的患者,其5 年自然缓解机会较大,尽可能不作脾切除。术前必须作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减少者不宜作脾切除。术前PAIgG极度增高者,脾切除的疗效亦较差。
7.部分性脾栓塞术 选择性插导管至脾门部脾动脉,经导管向脾动脉内注入直径300~550μm的聚乙烯微粒,阻断脾脏外周皮质的供血动脉,保留脾脏中心部的髓质供血动脉,使脾脏皮质缺血、坏死、液化并逐惭吸收,达到部分切除脾脏之目的。部分性脾栓塞术后2 小时,血小板即可明显升高。由于保留了脾脏的髓质即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部分性脾栓塞术尤适应于儿童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
8.免疫抑制剂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型ITP。环孢素A 3~5 mg/(kg·d),分2~3次口服,
开始治疗剂量可稍大,应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疗程3~4 个月,主要副作用是肝肾功能损害。其他如长春新碱0.75~1 mg/(m2·次),加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每周1 次,可连续用4~6 次;环磷酰胺300~400 mg/(m2·次),加5%葡萄糖溶液静滴,每1~2 周1 次,可连续用3~4 次。亦可用硫唑嘌呤1.5~2.5 mg/(kg·d),口服8~12 周,观察疗效。对儿童慢性ITP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一定要慎重,对其利弊要做综合评价。
9.其他 达那唑(danazol)是一种合成的雄性激素,对部分病例有效,剂量为每日10~15
mg/kg,分次口服,连用2~4 个月。干扰素-α2b对部分顽固病例有效,剂量为每次5 万~10 万单位/k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周3 次,连用3 个月。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儿童腺样体肥大 下一篇病毒性心肌炎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咨询中心 在线提问 专家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