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UPDATE qiboj_article SET hits=hits+1,lastview='1734879715' WHERE aid='853'

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hdm0160289'@'121.41.98.237' for table 'qiboj_article'
1142 新生儿黄疸 - 常见疾病 - 儿童保健网 --- http://ertongbaojian.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顶部

TOP

新生儿黄疸
2012-09-06 18:43:26 来源: 作者: 【 】 浏览:4633次 评论:0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80%来源于血红蛋白,约20%
来源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为3.8mg/kg),其主要原因是:①胎儿血氧分压低,其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大量红细胞破坏;②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天,成人为120天),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2倍;③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胆红素进入血循环,与血浆中白蛋白联结后,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或血脑屏障,故不引起细胞和脑组织损伤。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进入肝细胞后,与Y、Z蛋白结合,在滑面内质网,主要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经胆汁排泄至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10天达正常),UDPGT含量低(生后1周接近正常)且活性不足(仅为正常的0%~30%),故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即未结合胆红素水平高);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即结合胆红素水平高)。
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增加 在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其中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极少量由肾脏排泄,余下的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出生时肠腔内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此外,胎粪约含胆红素80~180mg,若排泄延迟,可使其重吸收增加。当患儿饥饿或伴有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及颅内出血时,则更易发生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
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以往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的上限值为205μmol/L(12mg/dl),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此值偏低,故国外将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定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但有资料表明:亚洲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值高于西方足月儿;也有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bilirubinncephalopathy)的报道。因此,有关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性黄疸的上限值,尚需进一步研究。但需注意,生理性黄疸始终是一除外性诊断,必须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疽的各种原因后方可确定。
2.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若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
病理性黄疸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如下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比容>65%。
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所分娩出的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以ABO溶血病较为多
见。
(4)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5)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
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6)红细胞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缺陷均可影
响红细胞正常代谢,使红细胞膜僵硬,变形能力减弱,滞留和破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7)红细胞形态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等均由于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在脾脏破坏增加。
(8)血红蛋白病: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F-Poole和血红蛋白Hasharon等,由于血红蛋白
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而引起溶血。
(9)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使红细胞膜结构改变导致溶血。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1)缺氧和感染:如窒息和心力衰竭等,均可抑制肝脏UDPGT的活性。
(2)Crigler-Najjar综合征:即先天性UDPGT缺乏。Ⅰ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
乏,酶诱导剂治疗无效,很难存活;Ⅱ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酶诱导剂治疗有效。
(3)Gilbert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
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也可同时伴有UDPGT活性降低,此时黄疸较重,酶
诱导剂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4)Lucey-Driscoll综合征: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由于妊娠后期孕妇血清中存在
一种孕激素,抑制UDPGT活性所致。本病有家族史,新生儿早期黄疸重,2~3周自然消退。
(5)药物: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维生素K3、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可与胆红
素竞争Y、Z蛋白的结合位点。
(6)其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和21-三体综合征等常伴有血胆红素升
高或黄疸消退延迟。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
如同时伴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1)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所致。常见有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及EB病毒等。
(2)先天性代谢缺陷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
症、糖原累积病Ⅳ型及脂质累积病(尼曼匹克病、戈谢病)等可有肝细胞损害。
(3)Dubin-Johnson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是由肝细胞分泌和排
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
(4)胆管阻塞: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使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疽的常见原因;胆汁黏稠综合征是由于胆汁淤积在小胆管中,使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肝和胆道的肿瘤也可压迫胆管造成阻塞。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新生儿黄疸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小儿多汗与佝偻病 下一篇维生素A过多症和胡萝卜素血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咨询中心 在线提问 专家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