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过快,户外活动少,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积在骨骼生长部分而造成骨骼生长的改变。我国北方冬季较长,日照短,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病因:
日照不足:皮肤因7-脱氢胆固醇需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才能转化为维生素D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或隔着玻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中含维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黄、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也容易患佝偻病。
生长过速: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疾病因素: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症、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合生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症状和表现
精神神经症状:多汗(与气候无关)、夜惊、烦躁不安;由于头部汗液刺激,经常摇头擦枕,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骨骼表现:
头部:头颅软化,多数是顶骨或枕骨中央有乒乓球似的弹性感觉,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头颅畸形,8-9个月以上患儿,额、顶部成对称性颅骨圆突(方颅),严重的呈“鞍状头”或“十字头”。
前囟门过大,闭合延迟或出牙晚;牙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胸部:肋骨串珠,在肋骨与肌软骨交界处,可见或摸到自上而下排成一患,像珠子样钝形隆起。胸廓畸形,胸廓变形,胸骨向前凸(鸡胸)或下端向内凹陷成漏斗胸,多见于1岁左右。
四枝及脊柱:6个月以上的小儿,在前臂及小腿长骨的远端可摸到或看到明显膨出,形成“手镯”与“脚镯”。
下肢畸形,病儿行走、站立都比正常小儿要晚,站立行走时可见两腿呈“X”型或“O”型。
脊柱弯曲,可见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严重者可见内盆畸形。
其它表现:全身肌肉松软和明显的腹部膨隆;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慢等。
■预防
安全有效地使用维生素D;服用维生素D强化食品;让婴幼儿多晒太阳。从满月起,每天晒太阳从10分钟慢慢增至2小时以上,但要注意防止阳光直射婴儿眼睛。用母乳喂养时,母亲也应多晒太阳,以增加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
☺护理
注意保缓,防止受凉及感冒;多食用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如鱼类等;多晒太阳,积极参加室外活动;在治疗期间采取俯瞰卧位睡眠,以纠正胸廊畸形;补充合生元,改善肠道群结构,促进钙及维生素D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