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一般从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甚至语言过多,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2、社会交流障碍: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症状,儿童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但是父母通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是正常的,因为孩子会愉快地执行某些他所感兴趣的指令。
3、狭隘的举起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欢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
4、智力异常:70% 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
5、感觉异常。
6、其他: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成为被家长和医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因此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儿动症。
【诊断】
典型孤独症诊断并不困难,但是目前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极高,原因主要在于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对孤独症缺乏认识、众多家庭存在着“孩子大些语言就会好”的观点。因此对于2-3岁语言发育落后的儿童,如果合并有非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均应该考虑孤独症的可能。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儿童行为观察和量表评定,对可疑患儿,病史询问和行为观察应该事先设计好的有关问题或量表,进行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常用量表有ABC量表和CARS量表。ABC量表为家长评定量表,共57个项目4级评分,53分疑诊,67分确诊;CARS量表为医生评定量表,共15个项目4级评分,总共大于30分可以诊断为孤独症。
【治疗】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包括各种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显著的改善。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矫正;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相关知识。为了配合做好教育和治疗,父母亲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失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和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1、结构化训练:该方法主要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
2、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DTT),典型DTT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③奖励;④提示和提示渐隐;⑤间歇。
3、关系发展干预(RDI)。
4、感觉统合训练。
5、听觉统合训练。
6、药物治疗:没有特异性药物治疗,但在其他的行为控制方面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些药物的合理运用可以显著改善儿童的训练和教育效果,保证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
(1)多动行为:利培酮(维思通)。剂量从0.25mg/日开始,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2mg/日。
(2)攻击行为:氟哌啶醇可以用于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
(3)自伤行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用于治疗儿童自伤和攻击行为疗效较好。
(4)刻板僵直行为: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百忧解)可治疗孤独症的重复刻板行为。
(5)抑郁:可首选氟西汀。
【预后】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教育和治疗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高、干预的年龄较小、训练强度越高,效果越好),不予治疗多数孤独症儿童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