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UPDATE qiboj_article SET hits=hits+1,lastview='1713599317' WHERE aid='753'

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hdm0160289'@'121.41.98.237' for table 'qiboj_article'
1142 佝偻病与缺钙 - 常见疾病 - 儿童保健网 --- http://ertongbaojian.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顶部

TOP

佝偻病与缺钙
2011-11-13 23:07:23 来源: 作者: 【 】 浏览:3713次 评论:0

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含钙药品和食品的广告,一时间补钙的呼声遍布大街小巷,似乎全民缺钙。在补钙的浪潮中,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儿童受到格外关心。孩子究竟缺不缺钙,如何选择钙剂并合理补钙,是家长也是儿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缺钙(儿童期钙营养不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维生素D缺乏时,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由甲旁腺代偿调节,致钙、磷代谢紊乱(钙由低至正常,磷显著降低)的一种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的后果是产生特征性骨骼病变: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
2.钙营养不足(缺钙)后果是增加40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
附:中国营养学会 2000 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
钙参考摄入量(mg/天)
年龄组别 适宜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0~ 300 ——
0.5~ 400 ——
1~ 600 2000
4~ 800 2000
11~18 1000 2000

关于佝偻病的正确认识:
1.佝偻病目前不是儿童常见病。
2.诊断佝偻病的重要体征——方颅;手(足)镯征;肋骨串珠;O/X 形腿;18个月(甚至是3岁)以后持续囟门未闭。若患儿出现以上体征中的 2 项或以上方可考虑可能有佝偻病。
3.出汗多,有枕秃,出牙迟不一定就是佝偻病。
4.头发或尿钙检查对佝偻病无任何意义,血钙和血磷测定对早期诊断佝偻病意义不大;血中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查值如果大于250u/L,结合孩子的临床情况,可以考虑是佝偻病。
5.婴儿期的母乳中的钙含量在整个哺乳期间是非常稳定的且基本不受母亲膳食的影响。我国母乳喂养婴儿每日母乳摄入量平均为750ml,母乳中的钙含量以300mg/L计,则每日从母乳中摄入的钙为225mg,以70%的吸收率计算,每日从母乳中吸收的钙为157mg,可以满足每日净钙一半的需要量。因此,6个月以内的纯母乳喂养儿,不需要补钙,但要常规补充维生素D。
6.婴儿配方奶每1000ml含钙约550mg,含维生素D约450IU,每天奶量达到700ml左右,即可保证生理需要量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所以配方奶喂养儿只要保证每天有700ml左右的奶量,不需要补钙,亦可以不用补充维生素D。
7.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传统方法已经被证明弊大于利,如肌肉注射20万、30万单位维生素D,隔月一次,这种方法极易引起维生素D中毒,使钙在内脏器官沉积,造成脏器损伤等严重影响。即使没有发生维生素D中毒,大剂量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使儿童抵抗力下降。小婴儿肌层薄,血管多,无脂肪储存维生素D,吸收差,容易局部肌纤维损伤出血。对于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或其他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方考虑大剂量治疗法。
8.淡鱼肝油,如橙汁鱼肝油中含维生素D只有11IU,含维生素A77IU,如果每天需补充400单位的维生素D,维生素A的摄入量将远远超过了生理需要量。普通浓缩鱼肝油制剂的维生素AD比例是10:1,同样存在维生素A容易过量的问题。合适的维生素AD比例是3~4:1,这类制剂有贝特令、伊可新、小施尔康等。
附:常用钙化合物的元素钙含量
 乳酸钙 13.0%
 碳酸钙 40.0%
 葡萄糖酸钙 9.0%
 活性钙(熬合钙) 50.0%
 氯化钙 27.2%
 枸橼酸钙 21.0%
 醋酸钙 23.0%
由此可见,电视广告中的所谓“葡萄糖酸钙是好吸收的钙、含钙高的钙” 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一定要补钙,建议选用含维生素AD的钙剂,例如迪巧钙、钙尔奇D300、司特立、凯思立、纳米钙等。每天保证500~700ml的奶量,常规服用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AD制剂,加上1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就无需担心有佝偻病的危险,不必刻意补钙。

盲目的、无指征的补钙弊大于利!
(1)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钙摄入增加与肾结石患病率增加有直接关系。高钙尿是肾结石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奶碱综合征:奶碱综合征是高钙血和伴随或不伴随代谢性碱中毒和肾功能不全的症候群。
(3)对其它矿物质的干扰作用:高钙膳食可以影响一些必需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主要包括:可明显抑制铁吸收,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降低锌的生物利用率;对镁代谢有潜在副作用;可减少膳食中磷的吸收。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正确对待儿童发热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咨询中心 在线提问 专家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