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UPDATE qiboj_article SET hits=hits+1,lastview='1734885008' WHERE aid='692'

UPDATE command denied to user 'hdm0160289'@'121.41.98.237' for table 'qiboj_article'
1142 新生儿的睡眠、清醒和啼哭 - 心理发展 - 儿童保健网 --- http://ertongbaojian.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顶部

TOP

新生儿的睡眠、清醒和啼哭
2011-11-13 22:25:37 来源: 作者: 【 】 浏览:5535次 评论:0
新生儿的状态睡眠、清醒和啼哭,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人的状态。心理学家把新生儿的状态划分为以下6种:
(1) 正式睡眠新生儿处于完全的休息中,很少或没有身体活动,眼睛闭合,无眼动(即在睡眠中出现的眼球快速动作)出现,面部放松,呼吸缓慢而均匀。
(2) 非正式睡眠四肢有轻微移动,偶尔有面部扭曲,眼睛闭着但眼球的快动时有发生,呼吸不均匀。
(3) 瞌睡既没睡觉,也不清醒,身体动作少于非正式睡眠,但多于正式睡眠。眼半睁半合,睁眼时目光发呆。呼吸均匀但比正式睡眠时略快。
(4) 安静的清醒状态 身体无活动,眼睛睁着而且有神,呼吸均匀。
(5) 清醒的活动状态身体表现出频繁的动作,呼吸非常不均匀。面部表情时而放松时而紧张而有褶皱。
(6) 啼哭常在清醒的活动状态中发生,伴随着活跃的身体动作。
从出生到满月,这6种状态在新生儿身上频繁转换。安静的清醒状态持续时间最短,这种状态经常转为哭闹。持续时间最长的状态是睡觉,新生儿的睡眠不分昼夜,平均长达16-18小时。
从出生到2岁,婴儿睡眠和清醒的生理组织结构随着大脑发育而发生本质变化。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并不多,2岁孩子每天平均仍需12-13小时的睡眠。睡觉和清醒逐渐互相交替,变化最大的是,他们逐渐适应我们普通人白天活动、夜里睡觉的作息时间。4个月时,婴儿在夜里睡觉的时间已和父母大致相同,即8小时左右。他们在白天保持清醒的时间也逐渐延长,到2岁时,白天只需要1-2小时的睡眠。
婴儿睡觉和清醒状态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方式。新生儿当中,只有很少数孩子连续长时间睡觉,这样的婴儿使他们的父母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能够精力充沛地照顾孩子。特别爱哭的孩子也不多,如我国民间说的“夜啼郎”,这些孩子的父母要花很多时间哄孩子,如果总是哄不好,他们对孩子的积极情感和自我能力感就会受到伤害。还有些孩子天生精力充沛,清醒的时间很长,不用说,这样的孩子容易获得较多的社会刺激和探索环境的机会,是促进他们智力发展的天然好条件。
近年来,新生儿机体状态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很大兴趣,其中尤以对睡眠和啼哭的研究最多。
2 新生儿的睡眠
人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睡眠和非正式睡眠。正式睡眠时,身体无动作,心率、呼吸和脑电波缓慢而有规律,无快速眼动发生,所以又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非正式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表现为,大脑和身体的一部分仍处于高度活动状态,脑电波与清醒时相似,眼球在眼敛下快速运动,心率、血压、呼吸都不均匀,身体有轻微活动。
新生儿和儿童、成人一样,其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是交替发生的。但是如图4所示,新生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比其他任何年龄段都多,大约占他们全部睡眠时间的一半。到3-5岁时,快速眼动睡眠减少到20%,这个比例已和成人很接近。

新生儿睡眠和成人、儿童睡眠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每次刚一入睡,就进入快速眼动睡眠,而年长儿童和成人一般在睡着70-100分钟以后才出现快速眼动睡眠。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的睡眠才从非眼动睡眠开始,表明他们的睡眠已从最初的不成熟形式向比较成熟的睡眠过渡。
为什么新生儿的快速眼动睡眠占那么大比例?生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自动刺激理论加以解释。一般来说,儿童和成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往往伴随着做梦,新生儿大概不做梦,起码不会像成人那样做梦。新生儿之所以需要快速眼动睡眠,是因为他们醒着的时间很短,得不到来自环境的足够刺激。快速眼动睡眠似乎是一种大脑自我刺激的途径。睡眠专家认为,这种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极其重要。他们曾对新生儿做了实验,想办法延长一些新生儿的清醒时间,结果当这些婴儿睡着之后,他们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减少了,但非快速眼动睡眠却没减少。另外,早产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比足月儿明显大,因为他们清醒的时间很短,缺乏足够的时间接受外部刺激。
因为新生儿正常睡眠行为是有组织的和形式化的,所以观察新生儿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异常。脑伤和遭受严重产伤的婴儿,他们的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周期往往不正常。

3 新生儿的啼哭
啼哭是新生儿与人交往的最初方式,哭声是一种信号,告诉父母他们需要吃奶,需要舒适,或者需要刺激。出生一周以后,所有的新生儿每天都要有一段时间哭闹,而且很难哄。多数情况下,哭声帮助父母寻找哭的原因。婴儿的哭声是一种复杂的听觉刺激,强度有大有小,从哼哼唧唧的啜泣到声嘶力竭的大哭,报告着婴儿不同程度的痛苦。
生理需要是导致婴儿啼哭的重要原因,如饥饿,冷,热,突然发生的巨大响声,导致疼痛的刺激,等等。婴儿在光和声音刺激时的反应并不总是相同,当他们处于安静的清醒状态时,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或玩具喇叭的反应可能是感兴趣和愉悦,但是当他们感觉不舒服时,朝他们摇摇棒会使他们大哭一场。
心理学家发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让出生不到一天的婴儿听别的婴儿哭声的录音,他们也会跟着哭,但是听自己哭的录音,他们却不跟着哭。说明新生儿已经能够分辨别人的和自己的哭声。研究者认为,这表现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别人的痛苦做出反应的能力。
当孩子哭起来时,首先应该根据哭声的大小寻找原因。饥饿、湿尿布、想要抱和因为清醒的时间过长引起疲劳的哭声一般不太大;剧烈的、声嘶力竭的哭声则往往由疼痛引起。
当孩子哭的时候,可根据情况尝试采用以下办法:
把孩子抱起来摇动或来回走动。这种办法可以向孩子提供身体接触、身体直立姿势和身体运动。是安抚孩子的最有效方法。
用襁褓包裹孩子。由于这种方法限制了孩子的运动,使孩子感到暖和,常可制止啼哭。
给孩子含一个奶嘴。吸吮可以降低婴儿的生理激活水平。
以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或让孩子听有节奏的响声。持续、单调、有节律的声响,如摇棒、带响声的玩具和悠扬的音乐,比断续的声响更有效。
把孩子放在小车里摇动。有节律的摇动可促使婴儿睡觉。
按摩孩子的身体。用连续、轻微的动作按摩婴儿的躯干和四肢,这种办法在一些东方国家很流行,它可以使孩子的肌肉放松,使他们感觉很舒服,从而停止啼哭。
采用一种办法无效,可以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或几种方法,直到孩子停止啼哭。
如果以上办法都用了孩子还哭,可以让孩子哭一会儿,他哭累了就会慢慢入睡。
当婴儿哭时,父母是否应该迅速做出反应?是否应该经常抱孩子?当孩子哭时迅速、经常地做出反应,究竟是把孩子培养得更爱哭、从而养出一个小暴君,还是使孩子感觉到,他的需要总是能得到满足,因此就变得更听话、不爱闹了呢?对这个问题有完全相反的两种答案。有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孩子哭时,那些反应迟缓或根本不管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在一岁时比别的孩子更爱哭,而且不善于采取灵活方式,如采用身体姿势和词汇表达他们的要求。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母亲的责任就是要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保护孩子免遭痛苦。当母亲履行这种责任时,她们与孩子的关系会变得更亲密,使她能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迅速做出反应。研究者还认为,母亲应该学会鼓励孩子不用哭而用别的方式向母亲提要求。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就哄,会强化婴儿的啼哭行为,养出一个爱挑剔、动不动就哭的孩子。在以色列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以色列贝得因部族的成员认为,当婴儿哭闹时,不能撒手不管。研究者把在家里养育的贝得因部族婴儿与以色列集体农场的婴儿作了比较,集体农场的婴儿是在托儿所统一看护的,他们的父母白天都去参加生产。结果发现,贝得因部族的婴儿比集体农场婴儿哭得多得多。可想而知,贝得因部族的婴儿平时是一哭就被抱被哄的,而在托儿所养育的集体农场的婴儿却难得被抱被哄。
这些相互对立的理论和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哭时父母应该怎样做出反应,对这一问题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究竟怎样做,要相机而行,要查明孩子哭的原因,要看孩子哭得有多厉害,还要看孩子哭时父母在干什么--是否在自己房间干自己的私事,或全家正在吃晚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婴儿在前3个月哭得最多,平均每天哭的时间达到120分钟;4个月以后减少到每天哭60分钟;婴儿哭的时间,在晚上睡觉前最多(平均34分钟),下午其次(24分钟);上午较少(20分钟);夜里最少(10分钟)。研究人员认为,导致婴儿哭的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不成熟,而不是由于父母照顾不够。
同反射和睡眠一样,婴儿的啼哭也提供了中枢神经系统有问题的信号。脑伤和有产伤的婴儿,哭声异常尖锐刺耳。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对那些哭得太多、怎么哄也不管用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会产生挫折感、厌恶甚至愤怒。调查表明,早产儿和患病婴儿更容易受到父母的虐待。这些父母说,刺耳的哭声使他们不爱管孩子,甚至体罚这些完全不懂事的婴儿。
新生儿的睡觉和哭看上去很普通,大家司空见惯,但其中也有不少学问,年轻父母不可不重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新生儿的机体反射及其心理机能 下一篇新生儿的学习:探索新事物和模仿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咨询中心 在线提问 专家介绍 关闭